太阳集团tyc33455ccwww

10月12日,为期三天的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机器人领域主擂台赛终审决赛在太阳集团tyc33455ccwww圆满落幕。来自全国各高校的青年队伍齐聚松山湖,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青春科创答卷。

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一级巡视员郭美荐,团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校(院)长冉波,东莞市副市长黎军,太阳集团tyc33455ccwww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出席大赛颁奖仪式。

科创团队秀出强劲实力

机器人领域主擂台赛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指导,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和东莞市人民政府承办,太阳集团tyc33455ccwww协办,旨在搭建青年科技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高质量平台,激发广大青年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澎湃动能。赛事聚焦智能感知、自主控制、人机协同等核心技术方向,分青年科技人才赛道和学生赛道,奖金总额超66万元。

本次赛事既有科大讯飞等高新领域企业,也有东莞市康复医院从需求端出发的单位提出命题,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7所高校以及北京彤旭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151个学生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团队报名参赛。最终95个团队进入终审决赛,在莞工开展现场角逐。

自动臂、穿戴设备、管道机器人……评审现场,各团队纷纷亮出“绝活”。终审决赛采用现场答辩的形式,包括选手陈述、评委问答等环节。参赛者们针对榜题具体要求,向评委详细介绍项目的研发思路、解决方案、创新亮点,部分团队还将机器人带来“助阵”,现场秀出创新实力。

大赛期间还举行了“青春智造进莞来”工业研学活动,参赛团队走访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城、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松山湖科学城展览馆等,在实地调研中感受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魅力。在“百万英才汇南粤”人才交流活动暨机器人主题创意展上,参赛团队、莞工学子可以和政府、企业面对面交流,了解省、市科技人才专项扶持政策和项目落地全链条服务等。

莞工2个团队勇夺擂主

10月12日,颁奖仪式在松山湖校区学术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经过激烈比拼,17个团队获得特等奖,16个团队获一等奖。此外,5个优秀团队脱颖而出,成为各榜题擂主,并和出题的五个企业单位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本次赛事中,我校参赛团队表现出色。“百艇级内河无人船智能集群运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双动平台混联踝关节康复机器人”两个项目夺得擂主。“智械共生:智能穿戴式机械臂辅助系统研发”“磁吸式石油管道机器人”两个项目荣获特等奖,“乘风智航-面向集群协同的内河无人船自主控制与智能决策系统研究”荣获二等奖。

马宏伟代表太阳集团tyc33455ccwww致辞。马宏伟表示,本次赛事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一次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活动通过“企业出题、青年答题、成果落地”的模式,实现了科研攻关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希望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太阳集团tyc33455ccwww与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协同合作,持续打造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青年科技创新生态圈。

黎军代表东莞市政府向大赛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黎军指出,本次赛事充分激发了青年创新潜能,是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案例,衷心希望大赛越办越好,促进更多创新实践成果孵化转化,推动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东莞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之一,广大的制造企业也为机器人技术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东莞将成为机器人场景落地的绝佳“练兵场”。黎军向包括决赛选手在内的青年科创人才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到东莞创新创业、扎根发展。

赛事同期声

“大赛为青年团队与企业产业协同创新搭建了一个高水准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作为命题单位之一,东莞市康复医院院长钟向阳对本次赛事给予了高度肯定。在颁奖仪式上,东莞市康复医院与我校莞燕机器人团队达成了合作意向。团队作品“双动平台混联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具有结构紧凑、康复训练效果良好、人机匹配度高等特点,旨在提升踝关节康复治疗的精准性与舒适度,最终夺得擂主。钟向阳表示,该团队的研究紧密贴合康复临床实际,充分彰显师生的创新追求。相关技术若能早日落地应用,将为肢体运动障碍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康复方案。“我们也将继续优化现有机器人性能并推进临床试验,未来还计划将研究拓展至下肢其他关节及神经康复等领域,以科技创新赋能康复医疗。”莞燕机器人团队成员、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郑达维说。

国际微电子学院研究生、“百艇级内河无人船智能集群运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项目团队成员范鹤潇作为选手代表,分享了团队的参赛历程、成长感悟。他们在校园里的一个小池塘捕捉到创新灵感,在导师的鼓励指导、学校学院的支持保障下,不断扩展视野、淬炼能力。最终,通过多频解耦感知、抗干扰控制及动态任务分配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一套能够实时建图、云端智能调度的智慧水运解决方案。目前,研发的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内河货运场景。“这次赛题让我们真正有机会接触到企业难题,将我们的技术应用于无人艇集群智能运输领域。”夺得擂主并非句号,范鹤潇及其团队已将目光投向祖国蜿蜒万里的内河航道。“我们希望这套系统能成为未来‘智慧水运’网络的基石,推动内河运输走向标准化、模块化和全链路自主化。”

本次大赛,校团委深入贯彻学校党委要求,紧扣“揭榜挂帅”擂台赛办赛目标,把青年成长与实战锻炼放在首位。前期联合校内工科优势学科,聚焦机器人技术难点与人工智能融合方向深入研判,再面向全校本研学子“亮榜”招贤,鼓励跨专业、跨年级组队“揭榜”,打破学科与学历壁垒。后续精准链接校内外导师、行业专家与科技企业,为团队定制指导,从技术优化、项目打磨到答辩提升全程赋能,还及时协调场地、解读政策。既让国赛办得有温度、有水准,更助青年练本领、长才干,实现办赛与参赛双向出彩。

(撰稿:范晖帆、 周渝健、辛权、霍明忻、郭奕伶;一审:陈泳源;二审:叶妙娴;三审:劳丹)

上一篇:精准施策、持续改进,扎实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后半篇文章”

下一篇:学校党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重要回信精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