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发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通报》(粤府〔2025〕50号)发布。我校荣获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再次实现新突破。
其中,由我校集成电路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任斌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智能移动终端闪充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电信工程与智能化学院李醒教授牵头完成的《数据驱动的复杂机器人自适应控制理论及优化方法》荣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太阳集团tyc33455ccwww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尹玲教授团队参与完成的《高性能显示玻璃构件关键制造工艺与系列装备》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卓琼芳副研究员团队参与完成的《电子电镀行业含铜(镍)废液资源化新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任斌教授团队牵头的开展的《智能移动终端闪充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历时十一年,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指标,构建了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电池电化学体系,攻克了低内阻高安全闪充电芯结构的设计及制造技术,创立了浮动电位大电流智慧快充技术和电荷泵浮动电位快充芯片设计技术,突破了多工况、高精度电池智能监测技术。与十年前主流技术相比,该项目技术使充电倍率、能量密度、电池寿命等相关技术指标得到数倍甚至一个数量级的提升,远超相关国际顶尖企业产品的水平。项目研发的电池管理芯片,打破了美国TI的垄断,SOC估计精度突破到±2%,是已知全球电池管理芯片中的最优水平,解决了智能移动终端芯片“卡脖子”难题,凸显了我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是我校集成电路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
在复杂环境中实现机器人智能化操作,尤其是多自由度机器人在高精度和高稳定性要求下的控制,是国际上机器人技术研究的重要挑战。传统控制方法在面对高维非线性、强耦合和动态特性变化等复杂问题时难以满足要求。《数据驱动的复杂机器人自适应控制理论及优化方法》项目组历经多年研究,提出了数据驱动的复杂机器人自适应控制理论及优化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在柔性机械臂、微型机器人、外骨骼穿戴机器人等典型场景中开展了应用验证,显著提高了系统性能,为推动我国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性能显示玻璃构件关键制造工艺与系列装备》项目围绕智能移动终端、新能源汽车车载系统等高端显示产品的核心基础部件-高性能显示玻璃构件的高质高效制造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了3类38个系列高端装备,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推动了国产装备的自主可控与创新发展。我校尹玲教授团队与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单位长期紧密合作,在装备控制系统、透明构件缺陷检测、系统集成测试等方面提供技术方案,研发轨迹逼近拟合算法、视觉分类融合算法等,实现高效精准贴合自动控制。
《电子电镀行业含铜(镍)废液资源化新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针对广东省制造业产生的铜、镍金属废液,研发了经济高效的除杂资源化技术,主要包括:含铜/镍废液复杂组分逐级分离与纯化成盐技术及装备;电镀废液难降解有机杂质电氧化去除与电沉积回收镍/铜板技术及装备;蚀刻废液离子膜无氯电解再生回用与电沉积回收铜技术及装备。项目实现了高纯金属盐、板再生产品生产和蚀刻废液回用,授权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发表论文36篇。该成果支撑了电镀行业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及相关园区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和实施,应用于广东省及全国各地线路板及电镀等制造业重点行业的铜、镍重金属深度处理和资源化,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应用,成效显著。
近年来,学校聚焦重大科技奖励培育核心任务,以提升成果管理的系统性与前瞻性为抓手,深度挖掘整合优势科研资源,构建全流程闭环服务体系与“一对一”精准赋能机制,强化奖励申报的有组织科研效能。通过厚植培育申报的良好生态,全力支撑“申博”“更大”关键任务落地,为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注入强劲动能、贡献坚实力量。
(撰稿:詹春燕;一审:范晖帆;二审:叶妙娴;三审:李长平)